实践地点: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勤业路
实践人员:汽智1902班 乔娇阳
“扬州胭脂苏州花,常州梳篦第一家”。带着对常州梳篦文化的好奇和赞叹,我探访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勤业路的常州梳篦博物馆,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妙绝伦,传承中华工匠精神。
梳篦是常州的文化符号,又称栉,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。像一枚深深浅浅的烙印,印在古运河的桨声灯影中 ,印在篦箕巷的白墙黛瓦上,印在俏佳人的青丝发带间。始自晋代,迄今已有1600余载。
“削竹成篦,朝京门内比户皆为”,清乾隆时期,常州城中的梳篦制造业盛况空前。光绪年间,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、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,在十月间连同6套龙袍、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,这就是“宫梳名篦”的由来。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也尤为钟爱,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象牙梳,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中。
起初,我对梳篦比较陌生,没有过多的了解,打小只知它是常州的一个文化符号,直到走进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梳篦博物馆,参观了历史悠久的常州梳篦厂,走访了运河畔古老的篦箕巷,才明白梳篦制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精湛的民族技艺。以选料严格精细,工艺考究,制作精致著称。木梳以优质名贵木材为原料,如黄杨木、檀香木、紫檀木、金丝木等,其质坚纹细,色泽清艳,经二十八道工序制成木梳,先齿轮润滑,再辅以雕、描、刻、烫等工艺,融实用与艺术为一体,独具民族风格。篦箕取自苏南和浙西的优质阴山,质地坚韧,富有弹性,不易断齿,再经胶合、打、锉、喷扩、齿梳密韧等七十二道工序方能完成,让人深谙“小手艺、大学问”。篦梁上还以字画描绘、镶嵌珠宝进行装饰,十分讲究。随着时代的改革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,篦箕、木梳的用途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,它不再是单一的生活用品,逐步发展成日用造型梳、工艺欣赏梳、旅游纪念梳……有了“四大美女”、“红楼十二钗”、蝴蝶、龙凤、脸谱等文化新创意。
来到梳篦厂的剔方车间,工匠师傅们正在埋头工作,地上堆满了许多黄色的木屑。他们一手操控机器,一手固定住已经开齿的木梳,随着一阵轻轻的响声,开齿后留下的木屑就被剔了下来,再用砂纸熟练地将粗糙刺手的梳子多次打磨,师傅一边操作一边对我说打磨缝隙时的力度要均匀适中,每次要达到齿缝的三分之二处。经过几道工序打磨,木梳变得光滑漂亮,人工剔方的工序就完成了。
接着,工匠师傅们用笔在木梳上勾勒轮廓,对木梳进行艺术加工;
原本方方正正,普普通通的木梳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。工匠们动作娴熟地先用铅笔在木梳上勾勒出轮廓,然后进行轮廓进行切割,师傅强调这个工序来不得半点的马虎,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梳子的雏形,最后还要将这些切割下来的梳子进行最后的打磨,将多余的棱角去除,从这个车间走出来的梳子基本上就是半成品了。
最后是图案绘画,在这里颜色单调的木梳将被绘上五彩缤纷的图案,彩绘师傅在绘画前会先在木梳上涂一层白色铺底,先用铅笔打底稿,一个人物三两下即被勾勒出来了,由上而下,干净利落!素描完成后,用颜料开始描绘,师傅介绍说要由浅入深,先画出腮红,再用和头发颜色相同的颜料勾勒出头发,然后从眼睛开始,一层层的描绘,眼睛是最能体现出神韵的地方,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多。
在木梳上绘画需要有多年的美术基础,尤其是工笔画基础,还要具备色彩感觉和审美能力。至于烙画,则无需打底色,直接在木梳上作画。只见烙铁一放在木梳上,就产生了自然的不平整的肌理变化,有一定的浮雕效果,配上木材自身的颜色,古朴典雅、清晰秀丽,然而这对美工师傅的画工要求更加严格,必须下笔准确,力度到位,一气呵成。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,欢快喜庆的吉祥图案,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,五彩纷呈的戏剧脸谱等,应有尽有。
梳篦作为常州的文化底蕴代表之一,不断给华夏增添光彩,然而,时代的高速发展,梳篦陪伴着我们一路走来却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……“非遗”传承单位的常州梳篦厂,坐落在常州市西门南运河河畔勤业路上,在 “梳篦博物馆”里,我采访到了负责人刘君苏先生。他谈到:梳篦经过多年发展,第一代是日用梳篦,第二代是日用工艺梳篦,第三代的艺术欣赏梳篦和旅游梳篦。
“文亨穿月时,篦梁灯火处”。辗转来到篦箕巷,它藏身于常州的闹市或安静的角落,就像扎根在常州这座江南小城的嶙峋根脉,沉淀一段关于常州的独家记忆。
踏着如今布满青苔的青石板路,感悟梳篦文化的博大精深,我被常州梳篦制作传统技艺所深深折服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,我们应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,传承中华工匠精神,让传统手工艺在时间的长河中发展创新。